

历史学博士。郑州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史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特聘教授,享受首届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
兼任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历史学会顾问。
出版著作10余部,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中原科学技术史》《中原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气候变化与秦汉至宋元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技术发展》《黄河与科技文明》、《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探索》等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所谓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科学重在发现,技术重在应用,二者紧密结合才能共同创造历史,推动文明的进程。
相对于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其实有很多先进的技术,就是在古代发明的基础上经过改进和衍生而来的,比如:火箭,武器,信息传递和定位导航,就是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基础上经过改进和衍生的。
实际上,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可不仅仅是四大发明,内容涉及非常广泛,包含农业、数学、医学、冶铸、水利、建筑、园林、航海、天文等各个方面。2016年中科院遴选出88项中国古代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并对外发布,例如:古代的天文测算、水稻种植、小孔成像、天象记录等等...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在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到: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并且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可见,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科技史有着重大影响和贡献。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中原大地几千年悠久历史的积淀,华夏祖先创造的大部分古代科技,都跟河南有着重要关系,甚至有的科技直到在现在仍然被使用着。
比如,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还有干支纪年法(即农历),二十四节气,也都是在河南创立的,并且从夏商时期到现在仍在使用;还有粟的栽培、水稻栽培以及医学方面的方剂学、本草学、四诊法、针灸、经脉学等都产生于河南; 还有被广泛应用在现代键盘乐器上的十二平均律,还有数学方面的《嘉量算经》、《律吕精义》、《算学新说》等;还有水运仪象台、大运河,青铜器的失腊法、古代建筑的卯榫技术等等,都给灿烂的河南古代科技留下了浓墨重彩。
从远古到夏商周,从秦汉到唐宋,虽然过去了上千年,但是从我们百姓的日常生活到各种尖端的战略科技,祖先创造的古代科技仍在各领域影响和造福着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那么,还有哪些令人惊叹的古代科技是我们还不知道的呢?2月5日(大年初五)下午15:00,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星光教授,将给我们讲述精彩的古代科技。扫描二维码进入直播间,直播结束后可以观看回放视频。微信扫描二维码进入小鹅通直播间
扫描二维码进入微博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