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三林先生(1916.3—1991.3)
荆三林文集
会议现场
2021年5月23日,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黄河文化研究会、河南省博物馆学会、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荥阳市人民政府、政协荥阳市委员会、荥阳市委宣传部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中州古籍出版社、荥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荥阳市环翠峪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承办的“《荆三林文集》暨浮戏山文旅资源研讨会”在郑州市荥阳市召开。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100多名,来自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河南博物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中原工学院、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管理委员会、荥阳市人民政府、政协荥阳市委员会、荥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荥阳市文物局、荥阳市环翠峪景管理委员会等二十余家不同的单位,以及荆三林先生的亲属、学生等。本次会议包括4个环节:开幕式、主题发言、代表发言、闭幕式。现根据活动进展简述如下:开幕式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主持。在开幕式中,荥阳市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宏伟,河南省文物局原副局长、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刘海旺,河南省博物院副院长、河南省博物馆学副会长张得水,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陈朝云,中州古籍出版社地方文献编辑部主任王小方,先后进行了致辞。荥阳市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宏伟致欢迎词,概要如下:荆三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博物馆学和生产工具史学家,出版著作十余部,发表论文300多篇,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参与筹建郑州大学,并在荥阳环翠峪创办最早的旅游学校。荆先生将考古学、历史学研究与现实的旅游开发相结合,在郑州黄河游览区、荥阳和新郑旅游区的筹划和开发中功绩卓越。在荆三林先生诞辰105周年之际召开本次会议,主要探讨先生的学术活动和学术思想,共同探讨荥阳市旅游和浮戏山旅游发展。这既是对先生的缅怀,又是在继承先生遗志,弘扬荆先生严谨求学、学以致用的治学精神和造福桑梓的家国情怀,推动科技史、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促进浮戏山文旅事业的发展。
张宏伟部长致欢迎词
河南省文物局原副局长、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致辞概要如下:荆先生最早参与了郑州大学考古学专业的创建,一生著作等身,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博物馆学、历史学、考古学、文旅融合的探索做出了突出贡献。先生坚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在八十年代初牵头研究中国生产工具发展史,从生产力入手,从生产工具入手,研究中国社会形态、历史学的发展。荆先生还是文旅融合最早的践行者。八十年代初,旅游概念尚未形成,先生超前思考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他带着学生们远走黄河,沿着荥阳的山山水水考察文物资源,思考资源利用路径,为黄河游览区,为浮戏山文物资源、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有奠基之功。《荆三林文集》以文集出版形式纪念、学习、怀念先生,是为了继承先生遗愿,把家乡建设好。此次会议共同怀念前辈,践行先生学术思想,落实郑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
孙英民会长致辞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刘海旺,致辞的主要内容:荆三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科技史学家、考古学家,在科技史研究方面成果卓著。1955年就出版《中国生产工具发展简史》一书,后又拓展成为《中国生产工具发展史》,开辟了科技史研究的新方向,是我国生产工具史研究的奠基人。1988年,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荆三林先生当选为首届学会理事。1989年11月,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召开中国生产工具史研究会成立大会,荆三林教授被推选为该会理事长,同时召开《中国生产工具史丛书》首次编写会议,为我省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诞辰105周年之际,正值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召开此次研讨会,有重要的纪念意义。《荆三林文集》收集了荆先生一生主要著作,让我们瞻仰前辈学术成就的同时,学习前辈严谨治学的精神,为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今天考古学家、科技史学家、文化推广学者、文旅单位管理人员齐聚一堂,为浮戏山文旅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言献策,将能大力推动荆三林先生心心念念的文化旅游事业发展。
刘海旺理事长致辞
河南省博物院副院长、河南省博物馆学会副会长张得水讲话的主旨内容为:荆三林先生作为博物馆学的开拓者之一,在早期建设和发展上贡献突出。1930年就职于河南博物馆。1936年7月,河南博物馆馆刊创刊。荆三林先生受邀担任馆刊编辑。1936年7月,荆三林先生撰写《民俗博物馆在现代中国的重要性》。1942年,教育部聘荆三林先生筹划博物馆学系,博物馆学的教学工作由荆三林先生主持。1941年出版的《博物馆学大纲》是他在民众博物馆学培训班上的讲稿,也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学教材。荆三林先生在博物馆学上的建树,至今仍然有借鉴意义。他认为:知识和教育的普及,博物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国家的人民知识越高,国家越能兴旺发达;民俗博物馆是提供知识输入的教育机关,也可以作为娱乐场所,让民众在娱乐中掌握全人类的生活知识。他的观点直接推动了河南博物馆办馆精神的提出。荆三林先生不仅有教育救国的理想、炙热的爱国情怀,而且有深厚的家乡情怀。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回乡支教。退而不休,投身于家乡文化建设,先生对家乡的热爱与付出,最终成就了《浮戏山丛考》。在荥阳市政府的重视和引领之下,挖掘浮戏山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成为广大游客休憩圣地。此时此刻追思先贤,致敬前辈,对环翠峪的保护与开发具有深远意义。
张得水副院长讲话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陈朝云:荆先生是我的求学恩师,是可佩的学者,可敬的师长。1933年,荆先生大胆质疑郭沫若“殷商为原始社会”之观点,鲜明地提出殷商为奴隶社会的新观点,反映了荆三林先生作为一名考古学家的学术敏锐性。他于1935年撰写《安特生彩陶分布说之矛盾》提出彩陶文化为中国本土起源说,对我们确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941年先生撰写出版的《博物馆学大纲》影响深远。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先生潜心学术,主要学术著作有:《史前通论》《考古学通论》《中国生产工具发展史》《中国石窟雕刻艺术史》,对我国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等学科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荆先生历任多所高校教授。在郑州大学任教期间,筹建了考古学、博物馆学专业,还为郑州大学文物陈列馆文物的收集工作做出突出贡献。荆先生提倡经世致用,为造福乡亲,他将考古学历史学的研究运用于河南旅游项目开发结合,致力于黄河游览区与浮戏山旅游区的开发。1982年,荆先生不顾年老体弱,组织了环翠峪景区的开发工作。他和年轻人一起跋山涉水,考察旅游资源景观路线。如今,环翠峪景区已经成为以自然景区为主,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名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缅怀荆三林先生,将先生的学术品格发扬光大,王星光教授带领其团队,与中州古籍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荆三林文集》。学习传承荆先生的学术思想、奉献精神、家国情怀,对中原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陈朝云院长讲话
中州古籍出版社地方文献编辑部主任王小方:荆先生一生勤奋治学,笔耕不辍。1987年进入郑大后,有幸聆听荆先生讲授《中国生产工具发展史》,他的博学和生动有趣的课程,伴随他的板书和手势已经映入脑海。我们为有这样一位博学、和蔼可亲的老师感到自豪。作为荆先生的学生,作为一名出版人,《荆三林文集》的出版我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文稿是王星光老师和各位老师的心血,资料收集整理实属不易,我们也组织了一批精明强干的资深编辑承担文稿出版工作。荥阳先贤无数、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英才辈出。中州古籍出版社也出版了一些荥阳的地方文献,如《荥阳市志》等。通过本次研讨会我们一方面要缅怀敬爱的荆老师,另一方面更深入地了解荥阳历史文化资源,出版策划一批荥阳地方出版物,为荥阳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王小方主任讲话
在捐赠仪式上,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陈朝云副院长、中州古籍出版社王小方主任向荆三林先生家乡赠送《荆三林文集》420册,捐赠的书法作品内容为王星光教授撰,海萌辉教授书“考古博物科技史彪炳学林,荥阳虎牢浮戏山情归故里”,由荥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宏伟和荥阳市政协副主席靳西峰代表接收。
捐赠仪式
第二环节,大会主题发言:王星光教授作《<荆三林文集>与荆三林先生学术贡献》学术报告:报告回顾了荆三林先生的生平和学术履历,并从考古学研究、博物馆学研究、科学技术史研究、历史学研究、旅游与文物遗产研究五个方面总结了荆先生的学术贡献。在学术品格上,荆先生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和传世文献的结合,其研究是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其勇于拓新,从不人云亦云,是考古学、博物馆学科的先驱者之一,并开创了中国生产工具史学科,为科技史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荆先生主张学以致用,将考古研究与文旅事业紧密结合,为黄河游览区、浮戏山景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至今仍造福于家乡人民。荆先生丰硕的学术成果、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潜心敬业的学术风范,卓尔不凡的学术造诣,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学习弘扬,踵事增华!
王星光教授作学术报告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戴庞海作《撤市设区背景下荥阳旅游发展的若干设想》报告,报告概要如下:撤市设区是郑州市行政区划调整的必然趋势。从荥阳旅游优势来看,荥阳区位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同时,荥阳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齐备,景区资源较为集中,便于利用与开发。此外,荥阳作为面积较大的县级市,适合发展近郊游。恰逢黄河生态保护与发展战略部署期及大运河文化带与大运河公园规划建设契机,在郑州“东强、西美、南动、北静、中优”的城市建设布局下,撤市设区后,荥阳的建设融资、配套设施将进一步完善。因此,撤市设区后荥阳旅游发展必须进行资源整合,实施全域景区化政策,在建设中吸引优质人才,完善配套性基础设施。荥阳市旅游需形成红色旅游产业链,形成特色化宣传名片,借助数字文旅技术以使旅游业获得长足发展。
戴庞海教授作报告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崔天兴作《荆三林学术思想与学术史研究》主题发言,内容概要如下:介绍了个人对荆三林先生的认识与接受过程,表达了对先生的敬仰和缅怀之情。2016年在郑州大学考古专业设立四十周年之际,郑州大学中原考古协会对先生的学术实践与学术著作进行了部分资料整理,通过对荆先生的学术经历的总结,承接了荆先生的学术思想。以荆先生在生产工具史研究方面和郑州商城相关问题的认识为例,说明了荆先生学术思想对目前开展的史前石器工具研究工作和郑州商城遗址晚期遗存研究的指导作用和深远影响。
崔天兴副教授作主题发言
第三环节为代表发言。1.河南省社科院原正科级干部赵保佑研究员:荆先生一生追求光明进步的上进精神与笔耕不辍的探索精神值得学习和铭记。荆先生在研究中求真求实,开拓创新。同时,荆先生注重学术研究对现实的关照和结合。承继先生遗风,研究学问应与现实紧密结合。建议郑州市政府重视浮戏山旅游开发与保护工作,特别是嵩山北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应列入重点旅游开发范围,使其发挥更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赵保佑研究员发言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院长、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孙新民研究员:分享了自己的求学期间对荆先生严谨治学、和蔼待人作风的感受,赞扬了荆先生笔耕不辍的勤学精神、博学多识的学术素养、思想创新的研究素质。对浮戏山旅游发展提出加大宣传、增设水景两条建议。
孙新民研究员发言
3.河南省委文物考古学会副会长秦文生研究员:赞扬了荆先生的高尚品格,对《荆先生文集》出版表示祝贺。在学术研究上,荆先生是家学深厚、涉猎面广、博闻强识的学者,具有扎实的外语功底与研究素养。在政治上,荆先生是爱党、爱社会、爱祖国、爱家乡的善者。在生活上,荆先生是胸怀坦荡、爱生如子的长者。
秦文生研究员发言
4.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张国硕教授:分享了与荆先生共事期间对先生的印象,并对《荆先生文集》出版表示祝贺。荆先生学术研究领域涉猎广泛,对民俗学、文物史兴趣浓厚。荆先生是开拓者和奠基人,著写《考古学通论》,开我国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先河。
张国硕教授发言
5.陕西省西安市政协专职常委李元合:荆先生敢于质疑挑战学术权威,具有敏捷的学术思想,奠定多学科发展基础。先生主张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倡经世致用,致力于奉献家乡。荆先生在教学中致力于培养人才,设立郑州博物馆专科学校,帮助环翠峪发展壮大。建议荥阳联合周边县城,形成景区环线,助力浮戏山高质量发展。
李元合先生发言
6.荥阳市文物局原局长陈万卿:荆三林先生自身学术成就不同凡响,崇敬家乡先贤,注重提携后辈,有真挚的家国情怀。荆先生对家乡文化事业发展及荥阳县志编辑提供重要指导,是浮戏山开发的首创者与奠基人。先生功绩应永远铭记。
陈万卿先生发言
7.荆三林先生长子荆金城向与会嘉宾表示真挚感谢。
荆金城先生致谢
张新斌在大会闭幕式上进行了总结发言,对荆三林先生表达了深切怀念,对荆三林先生的学术地位进行高度评价,指出荆三林先生是科技史、考古史、博物馆学的奠基者与开拓者,是文旅融合的先驱者。荆先生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其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无私奉献的精神、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值得永远学习和铭记。
张新斌所长总结发言
与会代表还考察了八路军后方医院旧址,重走了皮徐作战小道,深切缅怀革命先烈。最后,各位代表拜谒荆三林先生墓地,表达对先生的敬仰与哀思。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拜谒荆三林先生
(作者|郭丹丹 摄影|翟超 审核|刘海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