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论剑
中原古代铸剑技术及剑文化产业发展论坛纪要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2019年10月23-25日,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驻马店市科学技术协会、驻马店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管理所、驻马店市博物馆协办的“天中论剑——中原古代铸剑技术及剑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在驻马店市召开。参加本次论坛的嘉宾、学者和各界人士300多位,分别来自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驻马店市人民政府、郑州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河南大学、黄淮学院、河南博物院、首都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驻马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驻马店市科学技术协会、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古荥冶铁遗址博物馆、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管理所、驻马店市博物馆、西平县文物管理所、平舆县文物管理所、正阳县文物管理所和西平县棠溪宝剑集团等23家单位。
剑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历久不衰,象征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是“剑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区,驻马店市西平 “棠溪剑”是中国传统冶铁铸剑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与周边地区的剑文化相互影响交流,共同形成了中原地区灿烂的剑文化。
本次论坛包括4个环节:学术研讨、科普讲座、产学互动和剑器展览。根据活动进展简述如下:
一学术研讨
开幕式由驻马店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薛豫霞主持。
驻马店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薛豫霞主持
在开幕式中,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邓洪军,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何晞,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研究员刘海旺,棠溪宝剑集团总裁高庆民分别代表指导单位、主办单位和企业进行了致辞。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邓洪军致辞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邓洪军致辞概要如下:
省科协是省委领导下的人民团体,由全省性学会、协会、研究会152家等组成,联系着全省240多万科技工作者。河南省科协着眼于促进河南省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坚持把繁荣学术和助力产业发展相结合,实施了学术活动质量提升工程、百千万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支持学会发挥繁荣学术、服务社会的功能,积极进军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主战场,得到了全省学会积极响应,地方单位政府和产业界热烈欢迎。
邓副主席认为:1)创新的表达方式可分为两种,一是发表学术论文,二是取得专利技术、完成工程设计、开发产品等;2)理论与产品并重;3)创新应服务于经济建设。4)把历史科技与现代产业发展相结合,要在实践中探索历史科技工艺,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推动剑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何晞致辞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何晞致辞概要如下:
驻马店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美称,历史悠久,文化繁荣,人文荟萃;总人口960万,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2018年度中国十大最具活力休闲城市”。近年来,驻马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断扩大文化旅游产业规模,进而拉动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西平“棠溪剑”是中国传统冶铁铸剑文化的代表之一,尤其是酒店冶铁遗址大型冶铁炉的发现,对探讨传统冶剑文化的历史渊源、铸剑工艺与现代传承问题,对古代剑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传承与创新剑文化,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次论坛对促进古代剑器研究,发扬传承剑文化乃至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研究员刘海旺致辞
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研究员刘海旺致辞概要如下:
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已成立31年。在不断地开展学术活动,普及科学技术史知识,促进文博考古工作者与院校教师联系,提供科学技术史信息咨询、推进科技史研究。近年来,学会致力于搭建科技史学者与文化产业交流的平台,开展过多次科技史研究与产业发展交流活动。如:2016年举办过汝瓷文化产业发展论坛,2018年举办过玉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剑被誉为“百兵之首”,始于商,兴盛于春秋。我省出土了大量的剑器,多数剑器工艺精湛、设计科学、外观华美、锋利耐腐,展现了古人伟大智慧和创新精神。“棠溪剑”是中国传统冶铁铸剑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与周边地区的剑文化相互影响交流,共同形成了中原地区灿烂的剑文化。
棠溪宝剑集团总裁高庆民致辞
棠溪宝剑集团总裁高庆民致辞概要如下:
棠溪剑自我们挖掘传承以来,不仅继承优秀的传统工艺,而且在不断发展创新,采用传统手工制作与现代智能化生产相结合,努力提高宝剑的制作工艺及水平,力争把中国制剑的技术和水平提到一个新高度,为继承与发扬中国剑文化做出贡献。
合影
开幕式结束之后,研讨会汇报正式开始,分为四节十二场学术报告,学者们从各自的研究结果出发,围绕出土剑器、铸剑技术及剑文化产业发展等主题展开研讨。
第一节学术报告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研究员刘海旺主持,学术汇报内容情况如下:
1、陈万卿苌家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从剑术、剑道、剑胆浅谈中国剑文化(陈万卿及苌家拳剑术演练团队):汇报可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讲述,二是现场演练。剑术内涵丰富,不仅是一种技击的军事技能,也是刚柔并济的武术门类,更是一种陶冶情操的艺术形式;剑道偏向于精神世界的终极思考,是剑术在哲学世界抽象体现;剑胆是对亮剑精神的诠释,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强悍与勇武。剑术、剑道、剑胆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剑文化,体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境界,蕴涵着正义必胜的道德期待与浪漫优雅的武术审美。
苌家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弟子现场演练苌家剑法,其中单人双剑套路和双剑实战对练给在场观众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汇报图示(版权所有,如需使用请联系汇报人)
苌家拳套路演练
苌家拳套路演练
2、王星光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
《考工记》的攻金之工与剑文化(王星光):对《考工记》中攻金之工与剑的关系、剑的形制、铸剑工艺分别进行了介绍,最后还谈了对佩剑之风与剑文化的看法。《考工记》“攻金之工”是我国先秦时期铜器铸造的重要文献,其中所反映的剑文化主要有铜剑形制、铸剑工艺和服剑规范。春秋战国时期发达的铸剑工艺为佩剑之风的盛行提供了条件,剑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成为剑主身份的象征与侠义精神的代表。《考工记》中所反映的剑文化是中国传统剑文化的基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汇报图示(版权所有,如需使用请联系汇报人)
第二节学术报告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王星光主持,学术汇报情况如下:
3、石晓霆河南博物院研究员
黄河中下游地区周代青铜剑(石晓霆):剑在西周初期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春秋中晚期形制成熟,得到广泛应用,并从军事领域进入文化领域。这一时期的青铜剑可分为柄、身合铸与柄、身复合两大类。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古代青铜格斗兵器最为重要的分布区域,也是商周文明的起源与核心区域。青铜剑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周代的发展反映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文明的求实、开放的特性,这也是这一文明能在这一时期异军突起的内在因素。
汇报图示(版权所有,如需使用请联系汇报人)
4、李健首都博物馆保护科技与传统技艺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
东周铜剑的改制现象(李健):器物改制,是指古代工匠对于损毁的或利用价值不高的器物进行修改加工,使之实现新的使用价值的实践行为。介绍了东周时期4把有改制痕迹的铜剑及东周改制铜剑与扁茎式剑的区分及意义,指出东周时期铜剑的改制利用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该现象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与重视。从对部分东周改制铜剑实物的初步观察与统计来看,这一现象并非偶然个例,具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窥斑见豹,估计目前收藏于各博物馆、文博机构内的改制铜剑应不在少数,尤其基层博物馆的保存数量可能更多,如能将这类铜剑与东周扁茎式剑做细致的甄别区分,极有意义。作为古代器物改制现象的又一代表范例,东周铜剑改制的状况及其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值得做深入研究与探讨。
汇报图示(版权所有,如需使用请联系汇报人)
5、马俊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与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研究员
郭庄论剑(马俊才):郭庄墓地属楚据上蔡时城西楚国贵族墓地一部,详细介绍了郭庄楚墓出土的玉柄铜剑、緾首铜剑和倚剑之削,并与楚剑精华、蔡侯之剑、吴越秦晋名剑进行对比。郭庄二剑均为侯王级用剑,规格极高,也体现了楚高级贵族双剑制的葬俗。采用的复合剑铸法代表了当时最高的铸剑水平。特别是玉首剑的玉配件、嵌绿松石、铸镶红铜,更是代表了青铜剑装饰的高级工艺,目前具有唯一性。二剑上緾茎遗存为研究楚国緾茎工艺提供了珍贵标本。
汇报图示(版权所有,如需使用请联系汇报人)
第三节学术报告由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崔本信主持,学术汇报情况如下:
6.武志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与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信阳楚墓新出土铜剑形制分析(武志江):介绍了最近几年信阳楚墓出土的铜剑。战国中晚期信阳地区的楚国男性贵族墓一般随葬两把吴越式铜剑,分别为圆茎带箍剑和圆茎无箍剑,一把出在棺内,另一把在椁内,具体分布位置没有定制,而女性墓葬则没有发现。这种“双剑制”葬俗,最早在固始白狮子地春秋晚期墓葬中有发现,再早到春秋中期,该地区发现的贵族墓则不见这种双剑制葬俗。比如黄君孟墓葬只发现有戈,樊君夔墓葬则不见兵器,最近发掘的潢川余楼春秋早中期黄国贵族墓地的兵器则只有戈,不见铜剑。这些现象反映了从春秋早中期、春秋中期以来,信阳地区贵族墓葬随葬兵器发生了从戈到剑的变化。
汇报图示(版权所有,如需使用请联系汇报人)
7、崔华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信息资料室主任、副研究员
南阳出土青铜剑(崔华):南阳地区目前经过科学发掘且已公开发表的青铜剑已近一百多把,主要分布在南阳市和淅川县等地区,根据剑身、剑茎形状的不同和格、首、箍的有无,将出土铜剑分为三型。与南阳周边地区出土的青铜剑对比,讨论青铜剑的来源、传承与交流问题。论述了青铜剑的陶范、表面合金化技术和青铜复合材料铸造技术工艺。
汇报图示(版权所有,如需使用请联系汇报人)
8、申明清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18年汤阴新出土吴王诸樊剑(申明清):介绍了2018年汤阴羑河墓地出土的吴王诸樊剑和考古背景。该剑是目前出土的唯一一把诸樊即位吴王时期以复合工艺制作铸造的自用剑,铭文字数多,清晰工整,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与书法研究价值,同时对羑河墓地的年代和性质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也是2000多年前晋卫文化与吴越文化在中原地区交流、碰撞的新证。该剑的出土是豫北安阳地区东周考古的重大发现,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为研究豫北安阳地区的东周历史提供了最宝贵的资料。
汇报图示(版权所有,如需使用请联系汇报人)
第四节学术报告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与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研究员马俊才主持,学术汇报情况如下。
9、乔尚孝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一种典型成分古代大马士革钢工艺的复制研究(乔尚孝)。对大马士革钢的研究与复制是近代钢铁冶金学与现代冶金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研究采用熔炼典型成分大马士革钢的方法,经过20℃/h速率下由1100℃到700℃长时间缓慢冷却,再置于锻炉中控制锻温在900℃-650℃的温度区间内反复锻造多次后,可以得到具有成排分布渗碳体颗粒,与古代大马士革刀相近显微组织的钢样。经分析,锻打10次、30次、50次后样品表面硬度值分别为24.4HRC,35.2HRC,39.7HRC(未淬火),锻打50次样品冲击功为12J。在古代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在缺乏现代冶金学知识背景的古代环境下,工匠偶然掌握了将超高碳钢中的网状碳化物转变为球状碳化物的工艺条件,并控制该条件得到了相当高质量的兵器或工具,这也是大马士革钢工艺的关键所在。
汇报图示(版权所有,如需使用请联系汇报人)
10、秦臻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博士
舞钢、西平地区战国秦汉冶铁遗址群的钢铁生产体系研究(秦臻):对河南舞钢、西平地区冶铁遗址群进行了田野调查,并对采集遗物进行了实验室分析。结果表明,战国秦汉时期该地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以生铁冶炼为基础的钢铁生产体系。此外,本研究对该遗址群的炼炉构造、鼓风方式,以及冶炼过程使用的矿石、助燃剂和燃料等技术环节进行了分析,并在整个时代背景下讨论了生铁冶炼工业体系对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汇报图示(版权所有,如需使用请联系汇报人)
11、江旭东湖北省博物院文保部副主任、副研究员
越王勾践剑的制作工艺再探(江旭东):越王勾践剑出土后,因其精湛的工艺、“千年不锈”、“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铭文,被誉为“天下第一剑”。报告回顾了历年来学者们对它的制作工艺、“千年不锈”之谜的研究。近年来,还通过显微观察、合金分析、X-探伤等无损检测的方法,对越王勾践剑的合金成分、菱形纹制作工艺、同心圆剑首、表面“硫化处理”等问题进行了再研究,对其制作工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越王勾践剑的剑身和剑刃一体铸造,剑身各部分合金成分并无区别,锡含量约20%,不含铅。菱形纹推测是剑身菱形凹陷内涂锡制作而成,从而推想出2500年前的复原图。千年不锈的原因并非硫化处理,而是材质优良、保藏环境特殊和出土时带剑鞘。
汇报图示(版权所有,如需使用请联系汇报人)
12、高庆民西平县棠溪宝剑集团总裁
中华瑰宝棠溪宝剑(高庆民):介绍了棠溪宝剑集团的基本情况,现代棠溪剑的制造工艺、设计理念、文化内涵。棠溪宝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到国内外宝剑爱好者青睐。并对集团最近研发的“五福剑”,进行了重点介绍。五福剑以其独特的创意融入了五福传统的文化元素,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汇报图示(版权所有,如需使用请联系汇报人)
闭幕式,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研究员刘海旺对此次学术研讨内容进行了总结性发言。
发言依次点评了十二场学会汇报,高度概括了其重要的学术价值。这次论坛的召开,为今后剑文化研究提供了思路,应重点关注的学术主题包括剑文化相关文献的梳理、考古资料的收集梳理,中国剑器起源,铸造技术及工艺、形制及演变、剑与礼文化、剑术与武术、中外古剑比较研究、剑文化产业发展等。并感谢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对此次论坛的高度重视,学会今后将继续致力于服务社会;感谢驻马店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和驻马店市博物馆提供的帮助和服务。
二科普讲座
24日19点在黄淮学院综合楼102报告厅举办了“百兵君子——千年一脉的中国剑文化”科普讲座,主持人:孙凯(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主讲人:石晓霆(河南博物院研究员)、陈万卿(苌家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苌家拳演练团队(陈万里、陈砚腾、张小利等),组织人:张保来(黄淮学院科研处处长),听众:文化传媒学院和动画学院在校本科生180人。
讲座现场
主持人孙凯
讲座主要内容如下:
1、 黄河中下游地区商周时期青铜格斗兵器(石晓霆):格斗兵器是持于手中、靠自身的力量与技艺与敌人作战的进攻性兵器。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古代青铜格斗兵器最为重要的分布区域,也是商周文明的起源与核心区域。这一地区青铜格斗兵器的产生与发展反映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文明发展求实、开放、创新的特性,这也是这一文明能在这一时期异军突起的内在因素。
主讲人石晓霆
2、 剑术、剑学与剑道—以苌家拳为例(陈万卿):以苌家拳中的剑法为例,介绍中国传统剑术理论与技击特点。苌家拳是中国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为中国名拳之一,其内容丰富,文武并重,形气合一,刚柔相济,技法独特,是中华武术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2008年6月7日,苌家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主讲人陈万卿
3、 苌家拳套路演练(陈万里、陈砚腾、张小利等):现场演练拳路、枪法、剑术。
苌家拳套路演练
苌家拳套路演练
苌家拳套路演练
4、 赠书:陈万卿向黄淮学院图书馆赠送《苌家拳》
赠书仪式
三产学互动
2019年10月25日7:30与会专家学者赴西平县棠溪宝剑厂,现场考察制剑技术流程、交流设计理念、观摩成品、了解企业经营模式、探讨学会助力剑企发展的新方式。西平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史春华和棠溪宝剑集团总裁高庆民分别对酒店冶铁遗址、棠溪河两岸考古遗址、矿产资源、西平旅游业、棠溪剑厂发展历程、棠溪剑融入现代元素的设计理念、历代产品、生产工艺等进行了重点介绍,王星光教授、马俊才研究员、石晓霆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分别就材质、工艺流程、形制和销售对象等与剑企交换了观点,并提出开展模拟实验用古法复制青铜剑和铁剑,将相关产品以文创形式投放在博物馆等文化场所进行销售,助力企业发展。
西平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史春华讲话
棠溪宝剑集团总裁高庆民介绍棠溪宝剑
宝剑打制
宝剑淬火
精品宝剑
精品宝剑
精品宝剑
五福剑
四剑器展览
论坛期间,由驻马店市文物管理所、驻马店市博物馆、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协办的“宛锋---南阳地区出土青铜剑器”展在驻马店市博物馆一楼举办。本次展出了南阳地区历年考古发掘出土的青铜剑器精品30多件。25日上午,与会学者一行40余人,参观了此次展览,驻马店市博物馆馆长谢辰,对本次展览进行了十分详尽的介绍,并与大河报记者共同邀请马俊才、江旭东两位专家通过网络直播平台(豫直播)向广大网友讲解部分青铜剑的形制、制作工艺和用途。此次展览应广大观众热烈要求,将延长展出时间。
展览现场
驻马店市博物馆馆长谢辰(右2)与专家交流铸剑工艺
展览中的宝剑
观看展览的与会专家和代表
本次论坛的召开,将有力促进对出土剑器形制、矿料来源、铸剑技术、生产体系、交流传播等方面的研究,增强古代剑器研究者、剑术传承人与剑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相互交流学习,对发扬传统剑文化,助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 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 审核|刘海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