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不博览群书。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阅读。记得波罗果夫曾经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而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的中学生,更应该从阅读好书中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感情上的陶冶。喜爱阅读的孩子想象力丰富,理解力强。丰富的阅读让学生的智力资源更为丰富,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的提高。
无论是各大网络调查还是实际问卷、访谈等调查显示,我国初中生离科普阅读已经渐行渐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的阅读有过深入的研究,阅读与学习能力密切相关。阅读能力缺乏的孩子,他们大脑里及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就会受到阻碍和抵制,不能顺利地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不善于阅读的人,也不善于思考。但从知识层面看,初中阶段的学生初步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中学生对未知领域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对成功充满着强烈的欲望,对社会具有强烈的关注意识和参与意识,都在努力走进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是中学生自觉进行科普阅读的原动力。
在我们的科学教材有些章节后面后面安排了《阅读》,在作业本上安排了《阅读与思考》。但这些阅读往往针对所学的知识截取了一部分,不全面,阅读量也比较少。作为一名处在教学一线的初中科学教师,不仅自己要多读书,而且要尽自己所能在课外积极推广科普阅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推广科普阅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选取优秀的课外科普读物,介绍科普阅读的阵地,让学生树立科普阅读意识。
科普阅读简单地说就是对科普作品的阅读。科普作品就是向一般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介绍科普知识的作品,有科普书籍、文章、图画和影视片、Flash动画等形式。由于科普作品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实时性和实用性,所以科普阅读具有大众化和普及性的特点。科普阅读是青少年增长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发展、丰富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的阅读活动。对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科普读物的阅读,让学生了解很多关于动物植物、地球和宇宙、日常生活和社会、自然和未来等未知知识领域的科普知识。作为教师,不仅要推荐一些优秀的科普读物,还应该介绍课外阅读的阵地:图书馆。可以带领学生办理借书证,体验借书的流程。为推广科普阅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要求,指导学生理解和积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树立科普阅读意识。
浙江省政府在全省实施“农村中小学书香校园工程”,为学生的科普阅读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九月的第三个双休日是全国科普日,今年是《科普法》颁布十周年,这些都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科普阅读的环境。
二、在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下,掌握科普阅读方法,培养科普阅读习惯,形成科普阅读机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在阅读科普读物的过程中,主要向学生介绍“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的基本内容是:以目的性为阅读前提,以信息论为阅读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研究性阅读教学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发展,有利于培养科普阅读的习惯。
三、大量阅读科普读物,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通过学习科学故事和探究精神,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提升科学素养。
(1)推广科普阅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不是一听到“科学”两个字就觉得很复杂?是不是一看到长长的公式和难懂的符号就会控制不住地头疼起来?如果告诉你,科学就像刚出炉的蛋糕一样松软可口,你会不会发笑?别笑,这就是科学!读完你就知道!这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别笑,这就是科学》系列书的封面语。这套科普读物总共有八本《昆虫》、《力》、《火山和地震》、《宇宙》、《动物》、《电和磁》、《生物进化》、《天气》。书中把大量的科学知识加以简单有趣的说明,将科学教育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努力使科学生活化,生活科学化,使孩子们与科学更加亲近。学生通过这类科普阅读以后,将不会认为科学是难懂和枯燥的。相反,这些有趣的科学将会引领学生进入科学的殿堂,提高孩子们对于自然现象和事物的兴趣及好奇心,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推广科普阅读,能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促进自主学习。
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就已经很鲜明的提出: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越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教学中只有通过主动学习的方式,将知识内化,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才能求得主动发展。
例如,浙教版的教材中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分散在各个章节中。这时候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美国初中主流理科教材《科学探险者----地球内部》。这本书从板块构造、地震、火山、矿物、岩石五章内容系统介绍了地球内部的知识,能丰富学生所学的知识,促进科学概念的建构,丰富概念内涵,培养孩子们用科学的方法对自然进行探索的能力,从而养成科学的态度。
(3)推广科普阅读,学习科学故事和探究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例如,推广《世界名人传记丛书》中关于科学家牛顿、诺贝尔、爱迪生、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富兰克林、达尔文等科学家的传记。这些传记通过通俗的语言不仅介绍了科学家们的研究经历和取得的贡献,而且还从科学家的成长中介绍了很多有趣的科学故事和探究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家有了立体的认识,对科学探究充满了兴趣,为课堂上的科学知识准备了丰富的背景内容,同时也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阅读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相信只要每日读书不止,定会结出累累硕果。许多人都在谈论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并且为此做着各种努力。阅读科普读物,就是学生走近科学、爱好科学,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科学老师,要在有限的课堂上尽可能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因为不同书的编写角度、思路不同,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独到,没有包罗万象的科普书,只有包罗万象地读,让学生多方位地接触科学并且思考,有利于思路的开阔!知识是交叉的,看得多了,自然能够触类旁通了。通过科普阅读,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促进自主学习。通过科普阅读,让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科学思考的习惯,有利于科学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
2、苏相军.当代教育之窗[J].2011.5
3、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6月
初中生课外科普阅读推荐书目:(65本)
一、《科学探险者》系列。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1)《运动、力和能量》
(2)《地球上的水》
(3)《声与光》
(4)《电和磁》
(5)《天文学》
(6)《化学反应》
(7)《物质构成》
(8)《环境科学》
(9)《从细菌到植物》
(10)《细胞与遗传》
(11)《动物》
(12)《人体生理卫生》
(13)《地球内部》
(14)《地表的演变》
(15)《天气与气候》
(16)《科学研究》
(17)《法庭科学》
二、《别笑,这就是科学》系列。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1)《昆虫》
(2)《力》
(3)《火山和地震》
(4)《宇宙》
(5)《动物》
(6)《电和磁》
(7)《生物进化》
(8)《天气》
三、《Happy Learning》书系 (初中版)。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1)《课堂上听不到的物理传奇》
(2)《课堂上听不到的化学传奇》
四、《世界名人传记》丛书。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1)《牛顿.》
(2)《诺贝尔》
(3)《爱迪生》
(4)《居里夫人》
(5)《爱因斯坦》
(6)《富兰克林》
(7)《达尔文》
五、《天天向上》丛书: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
(1)《植物王国大百科》
(2)《科学探索大百科》
(3)《昆虫记》
(4)《我的第一套趣味科学实验书——玩转科学》
(5)《我的第一套趣味科学实验书——生活魔法》
六、《生活中的科学——科学篇》,郭春辉主编,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生活中的科学——生活篇》,孙振珠主编,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七、《课外趣味物理》,王秉谦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八、《提高科学素养》,张胜著,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
九、《中国少年儿童科学阅读》系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1)《通信》
(2)《航天》
(3)《海洋》
(4)《材料》
(5)《环境》
(6)《交通》
(7)《能源》
(8)《天文》
(9)《医学》
(10)《生物工程》
十、《青少年科普图书馆》系列。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1)《植物王国》
(2)《野生动物世界》
(3)《法布尔昆虫世界》
(4)《学生探索百科全书》
(5)《中国青少年百科全书——地球奥秘》
(6)《中国青少年百科全书——人体探索》
(7)《玩转科学——游戏中的科学实验》
(8)《玩转科学——生活中的科学魔法》
(9)《奇妙人体密码》
(10)《不可不知的科学常识》
(11)《不可不知的自然常识》
十一、《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走进科学》丛书编委会编,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