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下午4点,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郑州市第十九中学承办的2017年“遇见考古”系列活动之“听考古”科技史知识讲座在郑州市第十九中学多功能报告厅举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研究员、蓝万里博士、周立刚博士、郭洋、聂凡,郑州市十九中学李伏庆副校长、朱玉国副校长、校团委王帆书记、政教处潘冠华主任以及师生代表共计4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现场1
活动现场2
十九中“纵横捭阖历史社”指导员谢艳国老师首先介绍了本次活动的内容和组织过程,朱玉国副校长和魏兴涛副院长分别为本次活动致辞。魏兴涛副院长与李伏庆副校长一起为“公众考古教室”揭牌。随后,周立刚博士为大家做了题为“走进考古:两千年古墓里的世界”的讲座。
朱玉国副校长致辞
魏兴涛副院长致辞
魏兴涛副院长与李伏庆副校长为“郑州市第十九中学公众考古教室”揭牌
近年来,在各类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影响下,公众对考古的关注度日益增加。但是在这些作品中虚构情节和场景的误导下,公众对考古的理解和认识是远远偏离现实的。周立刚博士通过对内黄县白条河汉画像石墓的发现和发掘过程介绍,向大家讲述了真实考古工作的平凡和精彩之处。本次讲座的亮点是这座墓葬的三维实景动态模型展示。通过三维扫描和模型重建,这座墓葬被整体“搬运”到了电脑里,研究者能够不受时间和环境的限制,通过电脑随时进入墓葬开展观察和研究。而观众也可以通过键盘和鼠标实现在墓葬内外的自由行走观察,从自己的视角体验真实的考古现场。这一模型不仅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的观察两千年古墓里的世界,同时也让大家看到了现代科技手段在考古工作中的巨大作用。这一模型刚出现在大屏幕上就得到了在场师生的喝彩,模型所展现的墓葬里的各种细节更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周立刚博士讲座1
周立刚博士讲座2
最后,周立刚博士向大家介绍说,虽然这座墓葬已经被盗掘一空,并没有留下多少文物,但是完整的墓葬结构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考古工作者眼中的财富并不是金银珠宝,可能是这样一座空空如也的墓葬,可能是一座毁弃的房屋,可能是一块破碎的陶片,也可能是一堆千年的灰烬。总之,祖先留下的任何遗存,都是值得我们去守护的财富。
讲座后中学生现场提问
活动结束后周立刚博士与中学生现场交流
为了向公众普及科学的考古知识,传承民族历史文化,提高大家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同时培养青年学生对历史和考古的学习兴趣,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近年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组织了多次考古知识进校园活动。本次活动学会还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郑州市第十九中成立了“公众考古教室”,作为科普活动基地。
周立刚博士与“纵横捭阖”历史社成员合影留念
郑州市十九中“纵横捭阖历史社”指导老师谢艳国、副社长袁欣玥同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郭洋同志为组织本次活动做出了很多努力,十九中和学会领导也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听考古”是考古进校园系列活动的第一步,下一步学会将与十九中师生在合适的时机组织以“看考古”为主题的考古工地夏令营活动。
(文稿作者:鼎新;图片摄影:聂凡,王帆)